NEWS
时间:2018-06-07 23:12:19 来源: 作者:
周末,崔永元手撕范冰冰,拳打冯小刚,让《手机2》的出品方——华谊兄弟(7.010, -0.24, -3.31%)硬生生地吃了一个跌停板。与此同时,整个文化传媒板块也一片惨跌。不少人惊叹,崔永元不愧为当年的央视一哥,轻轻一出手,就让股市抖三抖。
而在我看来,崔永元哪有那么神,他只不过成功碰了个瓷而已。没有他,华谊兄弟以及整个影视板块的情况也不会好到哪里去。
早在崔永元发力之前,华谊兄弟的股价就已经严重破位,全然一副死给你看的模样,这场风波只是加速了它扑街的速度。
另外一个跟范冰冰事件毫无关联的华策影视(10.380, -0.01, -0.10%),比华谊兄弟更惨,上周四就已经先跌为敬了。
你可能会说,这几天大盘不好,这些股票跌一跌也是正常。但是,你不觉得奇怪吗?其他被爆炒的题材股跌一跌也就算了,市盈率(TTM)不到20倍,已经跌成白菜价的华谊兄弟,为什么还是跌跌不休呢?
我也不跟你兜圈子了,直接告诉你我的发现吧:华谊兄弟可能面临极大的商誉减值风险!
01
商誉的产生:无收购,不商誉
首先我来解释下什么叫商誉。
20世纪著名的经济学家欧文·费雪曾经说过:凡是可以产生收入的都是资产。也就是说,体力是资产,智慧是资产,美貌是资产,口才是资产,关系也是资产。
所以,当丈母娘嫌弃你没房没车时,你可以理直气壮地说,虽然我没钱,但是我长得帅,又聪明,还上进啊。潜意识里,你已经把你的帅气,聪明和上进都进行了估值。
对于公司来说也一样。为什么资产一样的两家公司,某一家的盈利能力却超过另一家呢?我们常常归结为,管理团队强,客户资源多,品牌影响力大等等。
可见这些看不见的隐性资产,是有很大价值的。那么,怎样表示这些资产呢?会计上发明了一个词叫做“商誉”。
但是,要注意的是,商誉不能自己估算。只有在企业被收购的时候,才会对商誉进行“估值”。也就是说,无收购,不商誉。
所以,商誉的官方定义是:公司收购资产时,支付对价与标的净资产公允价值之间的差价。
举个简单的例子,B公司收购A企业,A企业净资产公允价值为5亿,但是B公司花了10亿买了A,那么就需要确认10-5=5亿的商誉。
好了,知识点就普及到这里,下面我们来了解下华谊兄弟的商誉。
02
华谊兄弟的两次收购
华谊兄弟的商誉看起来也没多少,只有30.5亿元,占总资产的15.12%,净资产的28.87%,是净利润的将近3倍左右。
华谊2017年的年报显示,给公司带来最多商誉的2家公司分别是:东阳美拉、东阳浩瀚。
两家公司都是什么来路呢?
我们先来看看商誉最大的东阳美拉。
翻出2015年11月份的一则公告,我发现,东阳美拉原来是著名导演冯小刚的公司!该公司于2015年9月成立,冯小刚持有99%的股权。
仅仅两个月后,华谊兄弟就宣布以10.5亿元的价格收购东阳美拉70%的股权,收购时东阳美拉的净资产只有-0.55万元。
当时,冯小刚与华谊兄弟签下了长达5年的利润对赌协议,承诺到2016年的完成至少1亿元的净利润,未来4年,每年递增15%。也就是说,5年累计为6.74亿元。
华谊兄弟敢于收购一家刚成立两个月的壳公司,冯导敢于做出长达5年,将近7亿元的利润承诺,底气何在呢?底气就在于冯导能拍电影,而且拍出的电影能赚钱啊。
从过去两年来看,冯导都顺利完成了业绩承诺。2016年,东阳美拉的税后净利润为10152.84万元,2017年为11699.95万元。至于为什么那么“恰好”精准地符合利润对赌数额,我就不多说了,你懂的。
另外一家叫“东阳浩瀚”的公司,来头也不小。
东阳浩瀚的股东包括了多位明星艺人,比如李晨、冯绍峰、郑凯、陈赫、Angelababy等。(现在知道为啥跑男团是他们这些人了吧?)
也是2015年年底,华谊兄弟斥资7.56亿元收购了该公司70%的股权,并产生了高达7.49亿的商誉。
与冯小刚一样,这些明星当时也签了对赌协议:承诺到2015年年底,至少完成9000万元的净利润,未来4年,每年递增15%,5年累计为6.06亿。
直到这里,一切都很完美——冯导拼命地拍电影,李晨,Angelababy们拼命地奔跑,似乎没有什么问题。
03
崔永元只是幌子,商誉才是王炸
但是,谁也没想到,半路会杀出个崔永元来。如果《手机2》真被他搅和黄了,那么冯导今年的利润承诺可能就要泡汤了。
不过,我相信,冯导一定有智慧,有能力,也有经验来处理这场风波。大不了把《手机2》改成《朋友圈》,再给崔永元道个歉,电影正常上映问题不大。而崔永元也不至于轴到非要让冯小刚付出惨痛代价吧?
所以,这就是为什么我认为,崔永元并不会对冯导以及华谊兄弟造成实质性的伤害,那么自然也不是华谊兄弟股价跌跌不休的罪魁祸首。
在我看来,华谊兄弟的风险不在今天,而在未来。
我们来算笔账,华谊兄弟收购东阳浩瀚的对价是7.56亿,而该公司 5年承诺业绩累计为6.06亿,就算李晨们100%地完成了对赌,扣除掉30%的少数股东损益后,华谊兄弟的这次并购会亏损3.32亿元。
你可能会说,这仅仅是这两家公司5年以内的净利润,5年后,只要公司还在经营,就会继续为公司贡献利润啊。
你这可就说到重点了。
如果华谊兄弟收购的是茅台酒厂,那我就一点不担心,5年后茅台公司会不会出现利润下滑。因为,茅台的品牌地位已经确立了,不论管理团队换成谁,只要不是傻子,影响都不会太大。
但是,艺人成立的这种传媒公司就不一样了,对导演和明星的依赖程度非常大。
为什么华谊兄弟们愿意溢价那么多去收购一家空壳公司呢?那么大的商誉所对应的东西究竟是什么呢?
只要稍微想想就能明白,对应的是冯导和那些明星的才华和影响力!华谊认为他们的才华和影响力值那么多钱,所以愿意付出数十亿的对价。
俗话说,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等到5年后,利润对赌完成了,这些大导演,大明星就算是完全解脱了。东阳美拉,东阳浩瀚能赚多少钱,已经不是他们要考虑的事情了。
这很好理解。法律上,我已经完成了业绩对赌。到了第六年,我重新成立个公司,拍部电影挣1个亿,全都是我自己的。为什么还要放到什么美拉,什么浩瀚里面,给华谊兄弟分7000万呢?谁也不会这么傻!
他们只是卖了公司,可没签卖身契啊!
那么,到了第6年,华谊兄弟该怎么办呢?法律上已经没有办法保护自己了,除了对这些艺人进行下道德谴责,好像也没有任何办法。
其实,我觉得,连道德谴责都不够资格。谁规定了,公司的员工不能辞职,辞职后不能自己创业呢?这些大导演,大明星就该给你干一辈子吗?
这么一想,你有没有发现,华谊兄弟现在账面上的30.5亿商誉,可都是地雷啊,过两年估计大部分都要计提减值。
而最终为这个错误买单的,只能是广大无辜的股民了。
最 后
其实,像华谊兄弟这么操作的不止一家。为了防止得罪太多人,我就不一一点名了。
很多人一直好奇,为什么影视传媒类的上市公司估值都这么便宜了,业绩也不错,股价就是不涨呢?现在知道原因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