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NEWS

  • 地址:广东省深圳市
  • 电话:+86-0000-00000
  • QQ:987654321
  • 邮箱:987654321@qq.com
  • 联系人:王小姐

人民智库|现代生态农业的理论框架与实践创新


时间:2020-01-11 07:55:43  来源:  作者:

现代生态农业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的农业模式,对乡村振兴意义重大。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八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农业农村现代化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总目标,党的农业发展路线和方针,清晰地指明了农业生态化发展的方向。过去,单纯注重经济效益的发现模式,对环境、生态和资源的重视不够,造成水土流失、土壤沙化、空气土壤污染、能源浪费等等一系列问题,被事实证明是不能持续和长久的发展道路。现代生态农业集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于一体,把生态和社会效益一起融合到农业发展道路上,无疑是具有巨大社会效益的发展模式,绿水青山也就真正成为金山银山了。
现代生态农业的内涵是什么?
1、基于农业可持续发展理念。现代生态农业从系统论的视角,遵循“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维护并提升复杂的农业生态系统的持续性、稳定性、生产性等,满足现代社会与国家的战略需求;
2、将人类置于庞大且复杂的生态系统中。生态系统中有生命的生物群体和无生命的环境之间存在着复杂的、动态的联系与相互影响关系,生态系统的均衡程度会影响到农业生态系统及农业产出品的质量和效率,而人类的农业活动也会通过复杂的、动态的内部关系影响到生态系统;
3、大量引入现代科学技术成果和现代管理手段,既有生态农业的常规技术和微观技术,也有与规模化生产相结合的农业宏观生态工程技术等;
4、不仅强调产出更多的食物、工业原料、生物能源等,而且强调农业产业链的延伸和价值链的提升,既注重生物产量也注重经济产量。
发展现代生态农业有何必要性?
1、是缓解当前农业生态系统不同程度失衡、局部失衡的需要。实施现代生态农业,能有利于改善农业生态环境,促进农业体系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发展,为人类后代永续利用自然资源创造了条件;
2、是增加农民收入、解决“三农”问题的有效途径。现代生态农业能够优化资源配置,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和产业布局优化,提高农产品的产出效率和品质,促进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和农村发展。同时,还能改善广大农村地区的居往环境,促进新农村建设等;
3、是应对国际农产品激烈竞争局势的客观要求。长期以来,我国农产品一直处于国际农产品市场产业链的末端。发展现代生态农业有助于生产高质量的生态农产品,提升了我国农产品参与国际市场的竞争力。

生态农业的内涵十分丰富,既是内容,也是途径;既是模式,又是理念;既强调保护生态,也强调产出效率。从背景而言,生态农业的产生是在人类认识到生态、经济、社会以及农业生态系统中人、生物、环境三者之间的关系等问题时,对农业这个最古老的、巨大而复杂系统的再认识。
人类对农业无机投入带来的生态危害的认知始于上世纪中叶。1962年,美国科普作家蕾切尔·卡逊在《寂静的春天》中描写了因过度使用化学药品和肥料而导致的环境污染、生态破坏以及人类不堪重负的灾难。1971年,美国土壤学家威廉姆·奥伯特在《ACRES》杂志上发文首次提出了“生态农业”的概念和思想。1992年以后,可持续发展战略成为全球发展战略,生态农业的理论与实践在世界各国均得到了较大的发展。
1981年中国四川省遭受特大洪涝灾害之后,农业生态经济学家叶谦吉教授从恢复生产、重建家园等角度率先提出了发展“生态农业”的新概念和新思路,他认为生态农业是现代科学技术和传统农业相结合,按照“整体、协调、循环、再生”的要求组织农业生产,实现能量的多级利用和物质的循环再生,从而达到生态和经济发展的循环及经济、生态、社会效益统一的综合农业生产体系。因此,中国生态农业从诞生之日起,不仅强调维护和促进农业生态系统的均衡,遵循“按自然规律办事,按经济规律办事”,而且坚持立足于国情民情,结合国家战略与社会发展需要,坚持优质高产增收,从而使国家、集体和个人等相关利益者全面受益。
近年来,随着全球可持续农业的兴起、我国农业生态环境问题的持续出现, 农业的战略地位更为重要。信息化、智能化等现代科技在农业领域的大量应用,促使了我国现代生态农业的深层次理论探讨与实践发展。在一定程度上,现代生态农业是个相对于当前多重现实问题、多重发展目标以及与现代科技、现代发展理念相结合的动态概念。因此,现代生态农业是实现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和加快美丽乡村建设的有效途径,是我国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理论创新的重要内容。
现代生态农业的内涵及其在我国发展的必要性
生态农业的发展与现代生态农业。生态农业是在人类进入后工业化时代和知识经济时代后产生与发展的。在美国土壤学家威廉姆·奥伯特(1971) 提出“生态农业”概念和思想之后,英国农学家凯利·瓦庭顿(M. Kiley-Worthington)在此基础上发展并充实了生态农业的内涵,并将生态农业定义为“生态上能自我维持,低输入,经济上有生命力,在环境、伦理和审美方面可接受的小型农业”, 其核心思想是把农业体系建立在生态系统之内,而且农业生产完全遵循生态规律,强调农业体系不影响、不打破生态系统。但是,在欧美生态农业发展过程中,出现了一些片面遏制化学物质投入的极端做法, 如美国农业部将生态农业定义为一种完全不用或基本不用人工合成的化肥、农药、动植物生长调节剂和饲料添加剂的生产体系, 这种忽视农业产出效率的生产方式,可能会使农业单纯地倒退到传统农业阶段,在粮食安全仍然是全球性问题的背景下是狭隘的,难以成为真正的生态农业。
在叶谦吉教授(1981) 提出并详尽论述“生态农业”概念之后,国内学界对生态农业的内涵与外延从多个方面进行了深化。马世骏将农业生态工程的概念引入到生态农业,主张结合系统工程方法,从而达到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的统一。杨晓东将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的原则纳入生态农业的范畴;唐建荣从物质循环和能量转化的视角,对生态农业低投入高产出的发展模式进行了定义。翁伯琦、曹俊杰等结合现代科学技术进一步发展了生态农业,提出了具有丰富生态文明内涵的现代生态农业,它是将农业生产、农村经济发展和保护环境、高效利用资源等融为一体的新型综合农业体系,具有安全、环保、低耗、高效等特点。
现代生态农业的目标是在农业发展过程中实现经济、社会、生态三者综合效益的最大化,在符合农业生产安全和人类健康的前提下,实现现代农业发展的可持续性。在农业体系上,既要保证区域内农业生产的良性循环,还要兼顾区域外农业、工业、服务业等所有产业的健康发展,体现出产业的多层次化、精细化,是各产业的复合体,保证现代生态农业系统整体功能的稳定性和持续性;在生态保护上,现代生态农业强调尊重自然界物质转化规律,提高生态系统服务的产出效率,提升生态系统的服务能力,降低对生态系统的负面影响,维持农业生态系统均衡。在经济效益上,通过借助扶持政策和市场手段,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和现代管理理念,运用一二三产融合等途径不断延伸产业链条,并提升产业价值,在为社会提供足量优质产出品的同时,达到农民增收和农业增效的目的。
现代生态农业是实现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为目标的农业生态经济复合系统, 是生态农业与现代农业的综合体,因此,其内涵至少包括四个方面:一是基于农业可持续发展理念,从系统论的视角,遵循“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维护并提升复杂的农业生态系统的持续性、稳定性、生产性等,满足现代社会与国家的战略需求。二是现代生态农业将人类置于庞大且复杂的生态系统中。生态系统中有生命的生物群体和无生命的环境之间存在着复杂的、动态的联系与相互影响关系,生态系统的均衡程度会影响到农业生态系统及农业产出品的质量和效率,而人类的农业活动也会通过复杂的、动态的内部关系影响到生态系统。三是现代生态农业大量引入现代科学技术成果和现代管理手段,既有生态农业的常规技术和微观技术,也有与规模化生产相结合的农业宏观生态工程技术等。四是现代生态农业不仅强调产出更多的食物、工业原料、生物能源等,而且强调农业产业链的延伸和价值链的提升,既注重生物产量也注重经济产量。
发展现代生态农业的必要性。改革开放40余年,得益于政策“红利”的释放,我国农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2017年粮食总产量达到66160.7万吨,比1978年增加了117%。然而,受农业生产中化学品投入过量、经营方式粗放、产业结构单一与失衡等问题的影响,农业生态环境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转化功能下降,农业可持续发展受到严重挑战。在我国粮食产量“十二连增”的同时,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并没有缩小,农村地区的生态环境恶化没有取得实质性缓解,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长期远低于发达国家平均水平,这些问题同样需要纳入现代生态农业的视野。在这一现实背景下,发展我国现代生态农业极具必要性。
首先,现代生态农业是缓解当前农业生态系统不同程度失衡、局部失衡的需要。实施现代生态农业,能够防治农药化肥和废水废弃物带来的环境污染,有利于改善农业生态环境, 并且现代生态农业能充分发挥改善气候、涵蓄水源、保护土壤、增进地力等作用, 从而促进农业体系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发展, 为人类后代永续利用自然资源创造了条件。
其次,现代生态农业是增加农民收入、解决“三农”问题的有效途径。现代生态农业能够优化资源配置,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和产业布局优化,提高农产品的产出效率和品质,促进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和农村发展。同时,现代生态农业还能改善广大农村地区的居往环境,促进新农村建设等。
最后,现代生态农业是应对国际农产品激烈竞争局势的客观要求。长期以来,我国农产品一直处于国际农产品市场产业链的末端,在日本、欧美等国的市场屡遭绿色壁垒制约。发展现代生态农业有助于生产高质量的生态农产品,提升了我国农产品参与国际市场的竞争力。

现代生态农业的理论基础
三个关键概念的拓展性理解。现代生态农业本质上是以农业生态系统为依托,与生态系统和社会系统在特定的时间和空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而形成的具有一定结构和功能的复杂开放的循环系统,这个复杂开放的循环系统要求对相关概念的拓展性理解,这也是构建现代生态农业理论框架的前提和基础。
其一,大农业。现代生态农业追求的是高效低耗的生产过程和高产优质的农产品,现代生态农业对农业的拓展性理解主要包括四个方面:一是把生态农业的过程优势和产品优势转变为产业优势和经济优势。二是现代生态农业的外延不仅包括种植业中的粮食作物,也包括蔬菜作物、绿肥作物、饲料作物、牧草及花卉等;不仅涵盖狭义农业,也包括林、牧、副、渔业,以及各类产业。三是除了第一产业之外,将与农产品相关的二、三产业纳入建设和服务的综合经营体系,在产供销、农工贸等经营模式上不断发展创新,而且将以互联网为主的信息科学、农业农村传统文化等多元要素,也纳入现代生态农业范畴。四是空间分布和表现形式方面,既有传统的陆地农业,也有有助于缓解人类水资源、耕地和粮食危机的海洋农业;既有拓宽农业生产途径,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高效农业,又有充分发挥农业生产、生态和生活功能的观光农业等可以扩展农业的表现形式。
其二,大生态。现代生态农业继承了传统农业的综合利用各种生物资源和建立良性的农业物质循环系统,或者开发各种生物饲料制造绿色产品提高生态农业发展模式的品质,或者采用生物能源等方法,提高生态农业发展模式的资源利用效率,以实现生态农业发展模式运行中农业资源的就地转化增值,如桑基、果基渔业,稻田养殖等。同时,现代生态农业对农业生态系统的理解至少应该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现代生态农业所依托的农业生态系统是开放的、与社会系统是相互关联且有着复杂关系的动态系统,且农业体系与农村生活、城镇环境系统等存在多重相互影响。二是现代生态农业不仅在生产环节注重生态效益,而且在农产品收集、销售与消费等环节,同样注重生态影响与生态效益。
其三,大社会。现代生态农业从农业生产到工业生产,再到工农业配套生产和服务都要进行整体性组合。实现现代生态农业的社会经济生态目标,对现代生态农业的理解应该超越农业本身的范畴,通过产业链与价值链的传导,它的稳健运行不仅需要全社会的参与,也需要现代科技和现代管理理念的投入。同时,现代生态农业的外溢性也会对农业体系之外的经济、环境、文化等带来影响。
现代生态农业理论框架。在理论框架中,农业体系处于核心地位,是人类作用的对象,为人类生存和社会发展提供物质基础和空间载体,同时也通过自身的承载能力制约着人类活动的开展。社会系统是农业系统与生态系统相互作用的纽带和产物,它通过制度和现代科学技术将生态环境因素纳入农业体系,并因地制宜地加工改造自然生态环境,进而创造更适合人类需要的生态系统。生态系统则是地域范围内农业体系和社会系统相互交织而构成的地理环境整体,它通过输出生态产品服务于农业体系。
因此,现代生态农业包括了农业体系、生态系统、社会系统以及三者之间多种复杂的动态关系,在这种循环的动态运行中,实现经济、社会、生态综合效益最大化及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

中国现代生态农业的政策梳理
作为一种农业发展模式,生态农业是不同阶段“三农”发展中重大问题的回应,是个动态的过程,相关政策具有较为明显的阶段性特征。
1973~1981年:农业农村生态问题局部治理阶段,间接性生态农业政策开始出现。从文献可以看出,此阶段“生态农业”的概念虽未正式提出,但相关文件已初现生态农业端倪。由于粮食生产是该阶段农业农村发展的重点,农业生产中以有机投入和传统技术为主,因此,生态问题尚不突出。但是,长期的饥饿压力导致单一粮食生产、农业资源过度利用,致使农业内部和农业与其他产业间结构不平衡,农业生态系统的生产能力下降。
生态农业并没有被写入相关文件,但出现了部分针对农业农村生态和维护农业生态系统平衡的政策与文件,这些政策与文件虽然没有明确提出发展我国生态农业,但是在客观上从局部领域支持了生态农业。
这一时期涉及的与生态农业相关的政策文件有三个方面:一是以水污染治理和农村饮水安全为主的农村环境保护政策。二是与农业生态资源保护相关的政策。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快农业发展若干问题的决定(草案)》及《农村人民公社工作条例(试行草案)》等,提出对森林、土地、草原、河流、野生动物等农业生态系统内资源单元的保护。三是与农业用水、农药、土地等生产要素污染防治相关的政策。1979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试行)》第二十一条提出:“积极发展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推广综合防治和生物防治,合理利用污水灌溉,防止土壤和作物的污染。”
1982~1992年:农业农村生态问题的全面治理阶段,以环保为目的的生态政策正式出台。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化,城市化进程加速,工业“三废”和城市生活垃圾等以不同形式转移到农村,农村污染源从农业转变为农业、工业双重污染,污染物既有来自农村也有来自城市,种类呈现多样性。与此同时,学术界掀起了以叶谦吉教授(1982年) 为代表的生态农业研究热潮,为生态农业相关政策的制定奠定了理论基础,此阶段政策侧重于两方面。
一是对农业生态系统的治理。多源多样的农村污染对“三农”可持续发展带来的挑战和压力不断增加,农产品安全、农村环境安全、农村居民生活安全等受到威胁,围绕生态农业的多项政策逐渐出台。198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明确规定了保护水资源的相关政策、责任范围以及违反本法的处罚措施等内容。1985年,国务院发布《关于发展生态农业,加强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意见》,明确提出“发展生态农业是实现两个转变的重要措施之一”。1989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明确规定“加强农村环境保护、防治生态破坏、合理使用农药、化肥等农业生产投入品”。
二是以加强农业生态环境保护为目标的发展生态农业的政策。以探索农业发展模式为主要内容的中央一号文件出台,间接地对发展现代生态农业提供了有效支撑。1982~1986年,中共中央国务院连续五个一号文件都为生态农业发展提供了政策支持。1982年发布的《全国农村工作会议纪要》明确指出:“农业要走投资低、耗能低、效益高和有利于保护生态环境的道路。做好农业资源调查和区划,为合理开发、利用、保护农业资源提供科学依据。”
1993~1999年:农业农村环境的综合治理阶段,中央倡导、地方试点生态农业政策。1993年,农业部等七部委联合提出“关于加快发展生态农业的报告”,要求在全国范围内开展生态农业的建设试点工作,意味着生态农业建设工作正式纳入政府行为。1994年,国务院批准了“关于加快发展生态农业的报告”,要求各地积极开展生态农业建设试点工作。1995年,国家环保局组织实施了农业生态、乡镇企业、生物多样性保护、生态恢复、污染控制、资源合理利用等方面的111个生态示范区。1996年,“大力发展生态农业”被纳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
这一阶段,农业农村的环境问题依然严重,除了对化肥农药等过量投入之外,新兴乡镇企业引发的农村环境问题也是这一时期农村生态环境治理的重点之一,同时,在地方开展生态农业试点的基础上,大力发展生态农业经历了从中央提倡、地方试点,到中央批准、地方实施,最后上升为国家规划层面的发展历程。
2000年至今:农业生态问题的系统性治理阶段,现代生态农业政策系统性逐步形成。进入21世纪,包括农业农村在内的环境问题频发。2001年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之后,国内外环境都对生态农业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以互联网和智能化为主的信息化技术迅速发展,为现代生态农业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技术支撑。2015年5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全国农业可持续发展规划(2015~2030年)》,提出要优化调整种养业结构,积极开展种养结合型循环农业试点,因地制宜推广节水、节肥等节约型农业技术。2016年9月,农业部印发《农业综合开发区域生态循环农业项目指引(2017~2020年)》,生态循环农业发展正式上升至国家战略,《指引》提出:2017~2020年计划建设区域生态循环农业项目300个左右,积极推动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和生态保育型农业,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标准化生产水平和农业可持续发展水平。
与此同时,各省和市(县) 也结合自身实际,出台了相应的现代生态农业发展规划,中国现代生态农业实践由此全面展开,总体呈现出绿色、循环、可持续、优质、高效、特色的现代生态农业发展趋势。山东省于2018年8月颁布《关于创新体制机制推进农业绿色发展的实施意见》,提出拓展农业生态功能,积极发展休闲农业、创意农业、智慧农业,塑造终端型、体验型、循环型、智慧型新产业新业态,构建全循环提升、全链条增值、全产业融合的农业发展新格局。
云南省印发了《云南省高原特色农业现代化建设总体规划(2016~2020年)》,并积极开展种养结合、临夏立体经营、粮改饲等生态循环农业。酒泉市于2018年印发《酒泉市循环农业产业发展专项行动计划》,计划到2020年初步形成产业融合发展、资源高效利用、环境持续改善、产品优质安全的循环农业发展格局,到2025年形成农牧结合、粮饲兼顾、草畜配套、养殖循环、产加销一体化、资源永续利用的循环农业产业发展新格局。
结语
中国农业发展模式转变具有明显的“倒逼”特征,现代生态农业因兼具现代农业和生态农业的优点,成为具有现实意义的可持续农业发展模式。中国现代生态农业以维持和提升农业生态系统生产力为基础,充分运用现代科学技术与现代管理理念,以促进农村发展、农业增产和农民增收为目标,兼容生态、经济、社会三大效益。在国家政策的引导下,中国现代生态农业发展取得了明显进步,但尚不能适应激烈的全球农业竞争环境,不能满足国内人民需求。在中国现代生态农业理论和政策方面,仍需从以下三个方面予以加强。
一是跨学科多领域的协同研究。现代生态农业的理论涉及经济学、生态学、农学、社会学、管理学等多种学科。目前以生态学、经济学领域的专家为主,不仅研究内容受限,而且缺乏发展现代生态农业所需的理论支撑,理论研究的系统性亟需完善。因此,需要多领域多学科的专家协同攻关,共同探索,逐步完善并形成推动现代生态农业不断深入的理论体系。
二是差异化地方化的实践探索。因地制宜是发展生态农业的重要原则。我国各地需要立足当地资源禀赋、产业结构等自然社会特征,探索具有地方特色的现代生态农业模式。政府可以从宏观上引导树立生态农业发展理念,中观上激励延伸产业链和提升价值链,微观上宣传和推广典型现代生态农业模式。
三是与现代科技和管理理念的融合提升。区别于传统农业,现代生态农业最显著特点之一是充分利用现代科技和现代管理理念。因此,需要对已经成熟的现代生态农业的共性技术、关键技术、核心技术、管理制度、管理方法等进行筛选提炼,将其应用和推广到农业体系;同时,加大对现代生态农业发展关键难点技术的投资,鼓励现代生态农业在运营管理等方面试验改革,提升现代生态农业科技与管理水平。
 

电话:+86-0000-00000
邮箱:987654321@qq.com
地址:广东省深圳市
Copyright © www.yaxin121.com 亚星登录 版权所有 粤ICP备11111111号